資管系畢業的我,去年為了認識行銷工作,滑了一週的104,觀看數百個行銷職缺。不得不說,同樣「行銷」兩個字,卻能衍生出數以百計的解讀,並衍生出數種範圍不一、分工內容多樣的行銷工作,令我看的是頭昏眼花。
然而,每件事都有它不變的本質存在,行銷工作雖有千百種,但仍有其核心價值存在,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工作定位。本篇文是我瘋狂看職缺,觀察出一些心得,分享給同樣身陷行銷苦海的各位。
職場現狀-分工、薪資
在台灣,一般人談行銷工作,聯想到的大多是行銷之將-媒介處理的部分。大多數對行銷工作,會聯想到製圖、製片、廣告策略發想、行銷活動等工作內容,類似代理端。而近期,又多了以網路為主的網路類行銷,從電商人員,到分析師、各類廣告工具專家、各類分析師等等。
1.一般公司行號的行銷
以一般公司來說,行銷的領頭人,通常是老闆本人。規模尚小,或是初創不久的公司,仍未有太多的制度與細膩的分工,多以小型團隊為主,並以少數人為核心來運作著。因此,老闆的決策就佔了很重的比例。而中大型的公司,便是由集團長、執行長(CEO)或是總經理等高階管理層來代表。行銷的內容,大多與老闆本人的想法有關,老闆的事業就是要行銷的內容本身。因此,在小型公司裡,行銷之帥便是老闆本人,在中大型公司哩,行銷之帥便是主管群們。簡而言之,公司行號的行銷,想賣什麼商品,想要賣給什麼樣的人或是通路,大多都由上級決定。上級擁有品牌的命名權、商品的設計權、商標圖片的決定權、企業形象的訂定權等等。上級集團的個性,通常就決定了品牌的特性,也間接決定了公司文化。可以說,在一般公司裡,老闆及主管團隊,就代表了企業的形象、品牌價值及商品特性。
而剩下的行銷工作,通常是分析事與實做的結合。一個行銷工作常常要同時處理分析與實做兩件事,而分工方式通常也要看行銷範疇的大小。小型的行銷工作,要馬是老闆本人做,要馬是業務不知不覺就負責了。他們憑藉著個人經驗,訂定行銷策略。一個公司的產品賣得好不好,大多看重他們的分析能力,推銷能力,以及顧客關係管理的能力。小型公司的業務可能要處理合約、與客戶應酬、跑業務、開發,拓展市場等將才要做的工作,同時還要製作圖表給上級,報告業績狀況、分析客戶狀況,也就是相才的工作。只能說,業務這個位置的重要性,在小型公司是不言而喻。而要是沒有業務,老闆本人身兼業務也是很常見的。因此,小型公司裡的行銷工作通常都是老闆或業務照著自己的想法做。
若是公司慢慢有一定的規模,老闆或業務已經 Handle 不住了,並且公司本身有足夠的資本了,才會開設行銷類職缺。一開始,行銷類的職缺,跟老闆和業務要做的事很像,只是更著重在行銷媒介的製作。因此,會找擅長專業工具的「行銷人」,協助自己進行行銷媒介的製作。然而,大部分的行銷職缺,結合了分析與製作兩項,因為,「大多數的公司,都擁有一個有想法的老闆,卻沒有將其實現的方法。也因此,便有了行銷工作的誕生」。
網路製作的部分,主要事媒介的製作、活動的發想與企劃、以及廣告投放三大項。大多部分媒介製作,都跑不出圖、文、影片的製作範疇,只要擁有一項專長的技能,針對圖、文、影做處理,便可以應徵行銷類工作,這部分薪水很看重作品、工具的能力,畢竟對製造業來說,產量與品質就是薪水的保證。否則,應該就只能從底薪28000左右做起,並活在「我這樣是給你累積經驗的機會,你要好好珍惜,不要要求太多」的陰影下了。活動的發想與企劃,大多是在實體活動的規劃跟舉辦,同時要考慮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規劃,而大部分的老闆還會同時對這個位置要求績效分析、效益分析等等對活動分析的衡量。這部分每月薪水28000起跳,並依年資、學歷及工作量做調整,主要是因為這類的事情對老闆來說,只有經驗是寶貴的,並無太多專業技術的成分,所以大多以底薪算起,並依據經歷及工作量做些微的調整。網路行銷是近10年日漸成熟的行銷工作,來自於網路環境的發展與電子廣告的崛起。廣告投放的工作分為三大方向:社群經營、廣告投放、網頁。
社群經營,通常結合了社群營運的運行與分析。運行的部分,包含社群的廣告設計、Banner、社群圖文設計與官網圖文更新等等,有關文、圖、影的產生與製作。另外,粉絲互動與訊息回復,社群活動規劃,通訊軟體FB、Line推播廣告設計,公關操作等等,也都是社群運行的範圍。而社群分析則包含後排流量分析、曝光數、按讚數等等的分析,因此對於社群經營者來說,Google Analytics 網頁分析工具、Facebook粉專分析工具、IG流量分析工具都算是基本技能包。這些分析技能還要搭配圖、文製作的運行能力,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社群營運者。有影片編輯能力則是更加分。上述所有的工作在一般公司都由1~2人負責,薪水介於30K~45K,比媒介製作與活動發想的薪水再高一點。
廣告投放的部分不是每個公司都有,有此類需求的公司大多是大型公司,不然就是行銷顧問公司、廣告公司,會幫客戶代操作廣告投放與績效分析,這就不在此段的討論範圍。大型公司有成熟的產品與市場,以及固定的品牌形象,因此他們要做的便是盡力的推廣。廣告投放包含 Google 體系的 GoogleAds投放工具使用、FB廣告投放工具使用等等,並要懂得管理廣告預算、工具設定及分析廣告績效相關KPI,有時候還要自己創造KPI。如果公司有更大的野心與資源,進行網路廣告優化,那麼還要會 SEO、SEM等優化知識,對文案、網頁進行優化的動作,並會使用 Searche Console、SearchAds 等工具進行觀察與分析。上述的所有工作,在一般公司也都由1~2人負責,薪水 Range 很廣,33K~59K都有,依個人經歷及工具包的多元程度來定鐸。若僅做前半部分的投放、數據觀察、預算管理,可能就30K~40K,俗稱OP、廣告優畫師、廣告投手。若有後續的優化能力,能夠分析投出去的廣告績效,並擬定優化策略並執行,搭配製作圖文的相關能力,那麼薪水就是40K起跳,俗稱廣告管理師、媒體優化師等等。
網頁的部分是薪水最高的職業了,基本有40K以上。因為網頁這塊除了要有廣告領域相關知識外,也同時要對網頁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理解,是個頗斜槓的工作,因此起薪就很高。網頁的廣告工作包含網站優化、代碼埋設以及資料分析三大塊。網站優化偏向網頁排版設計,從前期製作到運行,UIUX設定,網頁元素設定等等,都是網頁設計的一環,如何吸引使用者點進網站瀏覽,並引導其做出交易行為,是網頁設計的一大功課。另外,為了獲取網站中使用者的行為軌跡,需要在網站內埋設 JavaScripts 追蹤碼,像是 GoogleAnalytics 追蹤碼、Google Tag Manager 追蹤碼、FB pixel等等,以記錄使用者行為並回傳至後台資料庫進行分析,這些可以是。那要記錄怎麼樣的資料,有哪些指標、維度,要如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,也是網頁廣告人員的工作項目之一了。這類的工作很少公司有獨立的職位,因為公司對這方面的觀念還不夠熟悉,不知道完整的網路行銷是什麼。不然,就是將這三部分工作拆開,有的職位只做網頁優化與設計,有的只做網站代碼埋設,有的只做資料分析,依公司的職缺與對網路行銷的認知來定鐸。目前,大部分此類的工作也都由廣告公司、行銷顧問公司包辦,職缺也都開在這些公司裡,通常一個人會負責1~2項工作,偏好資訊背景人才,因為廣告的東西進來再學就好,也不用學的太精,能聽懂其他部門的在說什麼即可。行銷公司只是需要會網頁工具,且馬上能有產值的人,薪水也都由40K起跳,依資歷及技能包多元度而定,能橫跨網頁設計、追蹤碼埋設與設定、資料分析三項技能的人,便是業界金牌網路行銷人,薪水也會最高。
分析類相關的工作是行銷工作中薪水最高的職位。包含業績分析、客戶分析、市場分析等,並針對分析結果訂定相對策略,EXCEL便是最常見的分析工具了,它橫跨了分析資料、圖表製作、資料整理的功能。製作相關的工作,就是媒介的製作了,最常見的便是製圖跟簡片。這兩者的結合,就是大部分公司行銷職位的主要工作內容,並依產業特性與廣告環境的不同,有不同的工作事項要求。倘若今天公司是那種有許多種類的商品要銷售的公司,行銷部便會分為多個團隊,以產品為單位,針對產品進行分析,針對特性客製化銷售策略。倘若今天只有一個主要商品,那可能會會專注在包裝產品、品牌,並更著重在市場開發,客戶開發,以及尋找廣告管道等等。而近期興起的網路行銷相關職位,也是分析與媒介製作的工作內容結合,也就是將才與相才的結合,只是,它是以網路環境為主題的工作內容。
網路分析的部分,主要是網路使用者分析,與流量的分析。常見的流量分析工具,以Google為例,網頁流量有 Google Analytics、GoogleAds 等工具,手機流量分析有 FireBase 的崛起,以此來觀察自己的網頁或應用程式,在網路環境裡有多受歡迎,多受關注,有多少曝光,大家在上面都在做什麼行為等等。本質上還是屬於顧客分析的工作。而這類工作,通常會希望求職者有資訊或分析相關的背景。有資訊背景才能比較知道網路的運作,也對工具的使用有較快的學習能力與反應能力。有分析相關的背景,像是數學系、統計系、經濟系等分析背景,比較能將分析與統計理論相結合,並對資料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解讀。
很多時候,公司對於分析工作的期望,除了觀察之外,更包含分析方法的研發與創新。因此,像是資管系、統計系等會程式語言,並對資料庫的運作、資料庫語法有一定的熟悉程度的人,像是會使用 SQL、Python、R等分析工具的人,對公司就更有吸引力了,薪水也相對高一點,新鮮人有望到40K以上。這也是現行很多網路公司、數據公司現在在做的事,也是許多廣告公司、媒體公司想要自行開發出來的能力。數據分析公司、人工智慧公司等新創公司,努力開發自己的各項資料分析工具,展現自己的分析能力語資料處理能力,以爭取廣告公司、有行銷分析需求的公司的生意。而各大廣告集團,則努力成立自己的資料部門,或是併購數位媒體公司,增加自己的資料分析能力,好為自己分析手上擁有的大筆廣告資料、客戶資料,為客戶創造價值,並針對分析結果擬定策略,改善廣告績效。
再不然,就是公司將上述所有分析或製作類的行銷工作,外包給行銷公司,自己負責提供商品資料、客戶資料跟公司資料就可以了。因此,我們來看看行銷公司,大多怎麼運作。
2. 行銷類公司的行銷
行銷類公司,就是將上述一般公司行號的行銷需求獨立出來的公司。從品牌端到代理端,專注在某一項工作內容,並服務多個顧客。他們比起一般公司行號的行銷職位,有更多的廣告資源,有更多元的工具,有更多的人脈及廣告經驗,能協助客戶從後端的市場分析、廣告投放、社群經營、圖影製作,到前端的經銷、通路、產品設計、客戶關係管理、活動企劃執行、文案與圖片製作,都有更高的水準。
總而言之,行銷公司便是將行銷工作做的專業化的人,為客戶提供行銷工作的服務,產出價值。行銷的價值的方向有兩種,一種是促進業績提升,一種是提供自行研發的行銷工具,供客戶的使用。行銷公司在行銷界有分為「品牌端」與「代理端」。
品牌端比較偏向行銷之帥的工作,幫老闆出主意。大多數品牌端的內容,都不是最直接產出我們網頁、電視廣告產出的各種素材,而是後方觀於商品設計、市場開發以及品牌管理的工作。而代理端就是將剛剛一般公司行號所需的媒介製作市場分析、客戶分析等資料分析的工作做得好的人。而網路這塊也非常的大,從網頁製作、文案圖片影片製作、廣告投放與績效管理、KPI設定,到後面客戶資料分析、廣告績效分析、SEO、SEM等分析等等。從這些工作內容,行銷公司大致上分為以下幾類:
行銷實做類的公司:
- 市調公司:蒐集資料的高手,有各種蒐集消費者意見的方式。舉凡電話、街訪、線上表單等等....族繁不及備載。
- 製作公司:可能專精於某項媒介的製作,像是影片、電影、圖片文案等等。製作公司厲害的便是這些製作技巧與工具的運用。很多電影系、影像設計系、廣電系可能會創立這類公司。
- 活動公司:善於為客戶設計實體活動,為客戶作宣傳。上面有說辦活動要考慮人事時地物,且需要與很多管道何作。活動公司厲害的便是這些資源。
行銷分析類的公司:
- 媒體公司:有點像廣告管道管理公司。專精於廣告的投放建議與預算管理,並熟知各個管道的受眾特性。也有些公司只專精於特定的管道,像是新聞台就是專精於新聞的媒體公司。是許多傳播、新聞媒體背景的工作去處。
- 廣告公司:專精於各式廣告內容的產製與產品內容的想。著重創意與觀察力,如何用有感的方式將要傳達的資訊傳達到消費者心中,便是廣告公司最大的目的。因此除了廣告素材的製作外,也會有分析消費者的部門。是許多廣告背景、藝術背景及的供作去處。
- 公關公司:著重於形象營造與維繫,偏向實體面的操作,而非網路上的形象。例如商品展覽會、記者會、知名藝人或網紅代言等等,都是公關公司的工作範疇。另外,形象危機處理、議題操作,也會是公關公司的工作範疇之一。是許多喜愛與公眾對話的人的去處,也是許多主持人、網紅、專業公關、藝人的合作對象。
- 數位公司(科技公司、軟體公司、資料部門):是近期興起的戰場,也是最多外面產業橫跨的部門,更是許多廣告公司轉型的對象。只要跟數位運用相關的公司,從社群,到線上廣告投放、到網頁製作,都算是數位公司的一部份。有些公司就是專門設計網頁,有些公司專門經營社群,或是某個社群平台、直播平台、旅遊平台等等,甚至有些公司專門作廣告投放與績效管理的也有。戰場分割,零碎不堪,每間公司同時在找尋自己的長處,出眾的技術以及環境定位,好讓自己在這個數位媒體時代,有著一席之地。
上述的公司,許多仍以「廣告公司」自稱,因此詳細供作內容還是要看公司業務範疇與組織分工而定。許多行銷公司、顧問公司是屬於比較大型的行銷集團,內部可能就同時有品牌端與代理端,品牌端通常以團隊為單位,作品牌端的事物外同時要負責一些客戶的廣告媒介製作,以及績效分析,是以「客戶」為單位的工作模式,通常是較有經驗或是資深的行銷人員擔任。代理端在公司則分為OP部門、SEO部門、Data部門等,OP部門由各大AE組成,依據工作內容,分為負責廣告素材的發想製作、網路廣告投放與績效管理、協助實體部門的活動執行,提供分析的資訊等等。簡單來說,AE就是行銷產業的業務。上述這些工作,可能由一個人負責,薪水29K~45K,依據經歷與學歷作調整,以「客戶」為單位運作。SEO部門可能負責搜尋引擎優化,舉凡網頁、文案、圖片都是其工作範圍,看該公司或是該客戶著重於哪個媒介的內容上,上述這些工作也可能由一個人負責,薪水29K~35K不等,依據學歷與經歷作調整,以「客戶」為單位運作。Data部門可能就是小型的數位公司,薪水40K起跳,由於是在廣告公司內部,可能要同時懂廣告投放、網頁以及資料處理的技術,以滿足客戶對於廣告的各方面需求。
只能說,行銷公司百百種,大型的行銷公司通常將才與相才的事會合在一起作,薪水穩定但是偏低且工作量大,是許多行銷新鮮人不得不賣肝賺經驗的去處,而後到後面有經驗了有作品累積了,在跳槽到較高薪的品牌端,或是較專精於某項特定領域的小型代理商,再不然就是留在原來的集團往上爬,當部門上級主管,肩負更多責任。或許這就是行銷人都不得不走過的起點吧。
結論
在看行銷工作的時候其實有不少感悟。行銷是所有產業中最現實的產業,地板低的不行,但天花板也是無限高。你願意投資多少時間與心力,通常就會有多少回報。只是那個成長幅度與投資報酬率,就很看重你的為人如何,以及武裝自己了。稀有性永遠是職場薪水的保障,專業性永遠是職場薪水的保證。相才永遠是最貴的,負責在後面動腦,以及許多人眼中的「打嘴砲」,卻是薪水最高的職位。將才花費大量的心力製作媒介,在客戶面前為公司擋風遮雨,卻也是薪水較低的位置。行銷的本質仍是老闆讓員工來為自己實現那些想法,出錢的最大,因此很多時候作行銷人要懂得以他人的利益為最大優先,而不是許多年輕人想像中的作自己與發揮創意,而是要實踐老闆的心思。越能快速有效的實踐老闆心思,並為老闆吸引客戶的人,就是越高級的行銷人。否則,大部分的人頂多只能稱為「藝術人」而已,擁有自己的想法與審美觀,卻沒有人能懂他。
但其實最不值錢的也是老闆,因為每個人都有想法,每個人都有夢想。老闆是最一文不值的人,他的替代性高,只要他的想法沒有實現,就什麼都不是。他的責任也最多卻也最沒有固定薪水。要作一個老闆或是行銷頭頭雖然表面上亮麗風光,實際上卻是肝最硬、壓力最大的人。
而職場的現實也如我們所見,人最瞧不起的就是人,最不值錢的就是人,最看重的項目都不是人,是那些工具、技術、媒介、幫自己賺錢的工具。人越不會做人事,越會作科學事,月薪反而越高。而這卻跟行銷的本質對象-人,完全相反。所以,我們當初為何要找行銷工作?
新鮮人找工作的認知,大多是工具化的思維。沒有足夠能力及工作經驗的新鮮人,大多會從專精一項工具入手,來打入行銷產業,並藉此來累積資歷與經驗,之後在持續精進,並走跳。想告訴想走行銷領域的人,沒做過的事不用怕,學就好了,當下做就好了,盡力就好了,失敗沒什麼,沒能力也沒什麼,哪個人不是這樣走過來的。沒用過的工具,碰就對了,不需要全部學成或是專精才能有自信,每個人都是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,每個人都是解決當下問題而現學現賣的。
學校學的那些,都是企業不需要的,因為老闆才要學那些。我們大學學的那些廣告理論、行銷理論,一開始可能只是出社會後,拿來跟大人聊天的資本,或是面試的本錢,或是等哪天自己想創業時可以拿來用的想法。但我們不用馬上覺得自己很沒用,當我們無法適應職場,無法認同低薪高工時,我們只要記得,只有時間是公平的,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環境與工作方式,持續成長,持續找尋機會並把握,持續累積。只有持續累積,知道自己的價值,才會知道自己的行銷路該怎麼走。
真正厲害的行銷人,是能走進他人內心的人。我們學那麼多行銷,不就只是為了走進他人內心而已嗎?這不就是行銷的本質嗎?或許,這樣就夠了吧。